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今日快看!秘色探秘——国家博物馆藏秘色瓷的再认识

日期:2023-03-07 20:10:51 来源:古玩收藏艺术品鉴定

秘色瓷自唐代末年烧制成功后即作为皇家专用之贡器,五代十国时由吴越钱氏王朝控制,继续烧造并用于向周边国家纳贡,由于产地和产量的双增加,秘色瓷的概念逐渐扩大化,成为精美青釉瓷器的代称。

传统意义的秘色瓷随着吴越国的灭亡和北宋中后期的战乱逐渐消失,南宋立国初期,越窑再次复兴并烧造秘色瓷器,此时出现了类似汝窑的乳浊釉产品,与同时期的南宋官窑、龙泉窑、耀州窑等等都有相似之处,此后秘色瓷逐渐融入新的审美取向,并逐渐消失在历史长河之中。

晚唐至北宋初期的秘色瓷应是真正传统意义上的秘色瓷。现将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的这一时期藏品做简单介绍,除了其中两件出土于法门寺地宫的秘色瓷碗以外,余下几件均是浙江出土的越窑青瓷器,他们应当是最接近晚唐至北宋初期后司岙窑址烧造出的器物的,在此作为重点介绍。从他们的釉色、器形、烧造技法等方面能够看出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对于秘色瓷的审美变化。


【资料图】

❖唐秘色瓷碗

唐,高7.1、口径25厘米,1987年陕西扶风法门寺塔基地宫出土。碗侈口,口沿处有一磕缺,釉色靑中泛灰黄,碗壁残留当年绘有仕女图的包装纸。

❖唐秘色葵口瓷盘

唐,高4.5、口径20.8、底径9.8厘米,1987年陕西扶风法门寺塔基地宫出土。盘呈葵口,釉色靑中泛灰黄,碗壁残留当年绘有仕女图的包装纸。

❖唐越窑青瓷瓜棱执壶

唐,高22.6、口径10.2厘米,1974年浙江宁波出土。此器造型优美,喇叭形口,长颈,筒形短流,曲柄,六瓣瓜棱腹,瓜棱处凹陷,上腹鼓,下腹斜曲内收至底。胎质较细。青黄釉,釉色光亮,裹足支烧。足底有支烧痕迹。

壶身满釉,器底有裹足支烧痕迹,釉色青中泛黄。我国古代曾长期饮凉酒,魏晋以降,名士流行服五石散,孙思邈《千金翼方》卷22:“凡是五石散、先名寒食散者,言此散宜寒食,冷水洗取寒。唯酒欲清热饮之,不尔,即百病生焉。”随着喝温酒的风气盛行,利于保温的执壶应运而生。中唐时,酒具的形制发生了较大变化,执壶便是越窑顺应社会生活需要而制作的器形。开元前后的唐墓中发现有盘口短颈,鼓腹短流的酒注。晚唐时盘口改为喇叭形口,器身变高,腹部多瓜棱形。此执壶与后司岙遗址出土的执壶残件在形制,釉色方面基本一致。

青釉划花盒

唐,高6.8、口径10.3、足径8.7厘米。1959年浙江省博物馆拨,浙江宁波出土。造型及纹饰上均模仿同时期的金银器,由盒盖与盒身两部分组成,子母口。通体施釉,釉色莹润、偏青黄。盒盖顶较平,与盖腹交接处饰两道弦纹,盖腹处一周较深凹弧。

盖顶及盖腹处浅刻花卉纹和卷草纹。盖缘折直成母口,方唇,口沿处有多个泥点支烧痕迹。盒身一道弦纹将盒身与圈足区分开来,圈足内收,底部有多个泥点支烧痕迹。后司岙窑址中出土两件造型基本一致的盒盖,只是盒面浅刻花纹有所不同,分别是凤凰纹和双凤鸟纹。

❖五代青釉钵

五代,高9.9、口径19.2厘米,浙江杭州出土。敛口,圆唇外凸,上腹微鼓,下腹斜收,平底微内凹,器底有泥点支烧痕迹。通体施青釉微泛黄,釉色莹润。与后司岙遗址出土的青瓷钵残片的造型基本一致。

❖五代青釉浅腹碗

五代,高4.3、口径15.4、足径6厘米。浙江余姚出土。碗口沿处有剥釉,敞口,圆唇,斜腹,玉环形底。通体施釉,釉色泛黄。圈足处有多个泥点垫烧痕迹,与后司岙遗址中出土的玉环底碗造型几乎一致。此类造型的碗在后司岙窑址中大量出土,晚唐与五代时期的造型在腹部和圈足处略有不用,晚唐时碗壁有一些弧度,圈足较厚,可称为玉璧底,五代时期的碗壁斜收到底,没有弧度,碗底变窄,称为玉环形底。

❖五代-北宋初莲瓣纹青瓷罐

五代~北宋初,高7.4、口径4.5、底径5.9厘米。浙江宁波出土。此钵圆唇,敛口,鼓腹,圈足微外撇。胎体细腻,青釉泛白、色泽莹润,釉面有细小裂纹。器形小巧,做工精致,裹足支烧。此类器物原先大多有盖,出土时已不存。

钵外壁雕饰三层叠压的莲瓣纹,叶片肥厚饱满,结合圆鼓的造型,整器酷似一朵含苞待放的莲花,生动的纹饰与青绿的釉色相映成趣,体现出制造者奇巧的构思。越窑青瓷在晚唐至五代初期一直是以造型和釉色取胜,从法门寺及窑址残片中都可以说明这一点,可以说进贡的秘色瓷中绝大部分都是素面无刻划装饰的。五代晚期,青瓷销量激增,为了顺应市场需求,刻划装饰逐渐兴盛。东钱湖窑址中出土过几乎一致的器物。

❖五代-北宋初莲瓣纹青瓷盒

五代~北宋初,高4.1、口径9.9、底径6.2厘米。浙江宁波出土。全器由器盖和器身两部分组成,整体较扁圆。盒身子口,浅折腹,隐圈足;器盖盖面较平,边壁竖直。灰胎,胎质较细。青釉泛白。裹足支烧。

和上一件含苞待放的此钵相对映,这件瓷盒便是一朵盛开的莲花。由盒盖与盒身两部分组成,子母口。盖面用雕刻、戳印等技法,十分写实地呈现出一多俯视角度的莲花。通体釉色青翠,造型饱满、生动。

始建于五代末年,完成于北宋初年的苏州虎丘云岩寺塔基中曾出土一件青釉连座莲花碗,虽不像法门寺地宫那般言明是秘色瓷,但后经汪庆正等专家鉴定,后被正式定名为“五代越窑秘色瓷莲花式托盏”,可作为五代秘色瓷的标准器。该器由盏托和碗体两部分组成,釉面润泽,发色青黄,用刻划与浅浮雕的技法表现肥厚饱满的莲瓣纹。馆藏这两件莲瓣纹题材的瓷器,从釉面颜色、装饰技法、装饰题材等方面都与虎丘云岩寺出土器物有相似之处,亦可作为五代秘色瓷的典型器物。同样是作为置于塔基之内的贡器,法门寺地宫与虎丘云岩寺地宫出土的秘色瓷清晰地向世人展示了唐末与五代时不同的审美取向。

❖北宋初青釉刻划“千秋万岁”七子图盒

五代~北宋初,高3.8、口径12.4、底径7.6厘米。1958年浙江嵊县富润乡出土。由盒盖与盒身两部分组成,子母口。通体施釉,釉色温润,靑中泛黄。盒盖正面边缘饰一道弦纹,内以单线卷云纹为地,其间饰七个憨态可掬的童子,一人居中、六人围绕,互相对望,体现了古人祈求多子多福的思想。盖盒外侧绘鱼鳞纹并均匀布局四个双线云纹开光,内书“千秋万岁”铭文。口沿处饰云气纹。此件盖盒纹饰生动优美,是北宋早期婴戏纹的代表。

这件瓷盒以装饰取胜,与传统意义上贡品“秘色瓷”的风格截然不同。越窑青瓷从无纹饰到浅刻划纹饰再到将刻划、模印等技法相结合的复杂装饰的演变过程,亦是他从贡品的神坛走向商品的发展过程。

觉得文章不错,请点右下 再走喔

标签:

上一篇:

下一篇:

热门推荐

猜你喜欢

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