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天天看热讯:CGT CDMO行业内卷加剧,如何突破技术壁垒实现高质量发展?

日期:2023-04-24 13:30:23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季媛媛实习生唐菁阳上海报道

尽管过去两年间,细胞基因治疗(CGT)先驱蓝鸟生物遭遇了从巅峰160亿美元市值到如今的3.68亿美元的噩梦,以及药明康德子公司药明生基临港基地关停带来的冲击,但丝毫不影响中国企业加速对细胞基因治疗这一市场布局的步伐。

据Evaluate Pharma数据,全球细胞和基因治疗及核酸疗法2024年销售规模为437亿美元,3年复合增速为54.3%。也是在市场规模不断扩大的形势下,中外企业都在加速市场布局。


(相关资料图)

近日,在海外一家名为VintaBio的公司宣布完成了由德诚资本领投的6400万美元融资。VintaBio成立于2020年,总部位于美国宾夕法尼亚州费城,是一家CDMO公司,为细胞和基因疗法企业开发病毒载体,以简化细胞和基因治疗产业的生产制造流程。在国内,和元生物精准医疗产业基地宣布开业,该项目总投资约15亿元,总建筑面积约77,000平方米,反应器规模可达2000L,为目前全球鲜见单一基因细胞治疗商业化生产服务基地。

谈及当前市场布局旺盛的形势,和元生物董事长潘讴东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CGT CDMO行业依然是在高速发展的,并且从和元的市盈率来看,大家也对这个行业非常期待。至于越来越多企业包括甲方公司入局CDMO所带来的激烈市场竞争也有所必要,毕竟,适当的竞争才能推动行业的发展。

“虽然现在行业内卷严重,但有竞争才证明这个行业在崛起,而和元生物需要做的就是思考如何在行业内部保持领先,保持更好的发展。”潘讴东说。

站在产业发展风口,中金分析指出,CDMO市场处于快速扩容阶段,需求持续景气。伴随着全球研发高热情,及获批新药数量增多、许多药进入商业化放量阶段,叠加CDMO公司在先进技术的前瞻性和更丰富专业的技术及生产平台,CGT CDMO需求增长迅速。

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统计,2025年全球CGT CDMO市场规模将达到78.6亿美元,2020-2025年复合增速为35.5%,其中美国市场占比最大,中国市场预期复合增速最快。

CGT CDMO打响价格战

细胞基因治疗是继小分子、大分子靶向疗法之后的新一代精准疗法,为肿瘤、罕见病、慢病及其他难治性疾病提供了新的治疗理念和手段,具备一般药物可能无法企及的长期性、治愈性疗效。有着巨大的市场潜力,促进了细胞基因治疗药物全球商业化进程的持续加快。

但在2000-2010年,CGT市场非常冷清。由于研发费用高,专业研发人才少,再加上单个产品对CMC(Chemistry, Manufacturing, and Control,化学成分生产和控制)生产的需求可能很少,造成CMC投资的回报率低,这也使得现在大部分企业,尤其在海外的CGT公司70%都会选择外包。

这几年,随着CGT行业以及CDMO行业的发展,中国的CGT、CDMO公司不断加强合作,推动国内的CGT公司或者研发机构的产品加速从临床前推到临床。

和元生物是最早布局CGT研发外包平台服务的公司之一。根据公司财报,2022年,和元生物实现营业收入2.91亿元,同比增长14.26%,其中基因治疗CRO业务收入6589.98万元,CDMO业务收入2.17亿元,意味着下游厂商的需求仍在增加。但其营业成本达到1.62亿元,毛利率为44.72%,减少6.64个百分点;同时归母净利润为3902.52万元,同比下降28.07%。

对此,公司财报解释称,由于受外部经济波动等多种因素影响,基因治疗下游客户新药开发管线进度放缓,特别在第四季度,公司基因治疗CDMO业务开展受阻明显,出现项目交付周期延迟及订单推迟。同时,公司临港大规模产业化基地运行在即,储备较多生产技术人员,导致生产成本大幅增长,营业毛利和净利润下降。

另外,市场竞争的加剧,也使得企业之间陷入“内卷”,不得不打起了“价格战”。“目前的市场需求很大,但仍然有很多公司拿不到订单,这就使得部分企业开始贴钱做,这是不健康的。”潘讴东预计,这种情况依然会持续两到三年,这对不少公司来说都是一个考验。

“就看谁能熬到最后,特别是一些CAR-T小公司更应该把融资得到的钱用在刀刃上,”潘讴东分析认为,“和元生物依然将在CDMO领域进行持续投资。目前甲方公司已经不去建设CDMO的产能了,这对我们来说是一个机会,也是我们的义务和责任。”

中国(上海)自贸区临港新片区管委会高新产业和科技创新处处长陆瑜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等媒体采访时表示,和元生物精准医疗产业基地的竣工将推动临港区生物医药行业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和元生物等临港区生物医药企业基地厂房的竣工,意味着整个产业的发展和政府服务都将进入下一阶段。”陆瑜说。随着临港区部分企业的竣工投产,临港也要由服务企业的生产转向服务企业的人才落地。

诸多壁垒仍待打破

在技术、政策、资本等多方面利好因素的加持下,CGT逐渐进入商业化黄金时代。而从国内市场来看,我国拥有大量适合CGT治疗的患者,而许多产品主要针对发病率较低的症状,且赛道相对密集,对于CGT临床试验和后续多品种商业化颇具吸引力。

不过,由于尚未形成完全成熟的技术路线,目前国内的CGT CDMO行业也充满了挑战,其中最重要的表现就是其高昂的药物研发及生产成本。例如,CGT药物研发所需的技术和人员在业内都属于前沿领域,人才稀缺且用人成本高。而在临床试验上,CGT适应症比较有限,患者招募也十分困难。众多因素导致CGT药物研发费用远远高于传统药物。根据沙利文的数据,CGT药物研发在临床前和临床阶段共需要花费17-23亿美元,远超传统药物12.5-14.8亿美元的研发费用。

潘讴东介绍,和元生物在CGT领域摸索的过程中,也走了很长、很坎坷的路。从早期的科研慢慢转向现在的产业化,需要大量研发的工艺开发投入,包括研发人员的培养,毕竟这个行业成熟的技术人员稀缺,所以和元生物在整个成长过程当中,研发投入的比重较大。

此外,在药物生产上,目前国内的CGT CDMO企业高度依赖于进口设备和耗材。由于CGT药物的生产流程复杂繁琐,涉及到的质控环节要求很高,行业监管也十分严格,因此生产过程中需要用到大量先进设备和高质量试剂、耗材。

据头豹研究院统计,这些设备和耗材大多数都需要从国外高价进口,当前国产化率不足10%,大大增加了生产成本。

如此也使得行业集中度高,外资巨头领先优势明显。从竞争格局看,海外龙头布局领先,已经有较为完善的技术平台和丰富的项目经验。弗若斯特沙利文数据显示,2020年,全球CGT CDMO市场市占率第一名为Catalent,份额为32.0%,紧随其后为Lonza和Thermo Fisher。行业集中度高,前6名合计占有份额高达83.7%,占据大部分市场。

对此,潘讴东表示,包括和元生物在内的众多企业已经努力推动国产升级。过去,和元生物所应用的生产核心设备大多来自进口,而现在来自国内设备的比例有大幅提升,“我们帮助供应商做了大量的数据校准,让他们进行工艺调整,这也是为了把药物研发的成本降下来。”潘讴东说。

此外,在降低成本方面,中金也分析指出,全封闭、自动化、集成化、模块化是未来方向。由于CGT生产流程中手工操作较多,会导致效率低、错误率高,且操作员的经验和判断对批次间差异影响较大。自动化系统可降低人工成本,减少不必要的失误和损失,进而降低生产成本。同时,完全封闭的集成平台通过消除污染来降低生产过程的风险,从而将总体制造成本降低。

“十四五”规划也提出,攻关科技前沿领域,基因与生物技术,基因组学研究应用,遗传细胞和遗传育种、合成生物、生物药等技术创新,疫苗、体外诊断、抗体药物等研发,CGT相关领域在国内具有很好的发展前景。而在药企争相布局之下,能否打破多方壁垒,推动更多的产品走向上市,值得关注。

标签:

热门推荐

猜你喜欢

市场